绿氢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绿氢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绿氢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绿氢对工业部门碳中和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工业过程脱碳、新型电力系统平衡与交通脱碳等三个方面。 1.绿氢是部分工业过程实现碳中和的利器 “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材料和燃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目前的工业用氢是“灰氢”,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是这些工业生产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我国氢气的产量为4000万吨,其中80%,即3200万吨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所生产的氢气78%来自煤炭或天然气。因此,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绿氢逐渐取代这些灰氢,就成为这些工业生产过程脱碳的有效途径。此外,在钢铁工业中,目前的工艺技术创新改进难以实现深度脱碳,氢冶金是替代碳还原最为可行的途径,因此,绿氢对钢铁行业深度脱碳起决定性作用。 2.氢储能在平衡新型电力系统季节性波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

By |2024-11-07T12:57:12+08:002024年11月19日|

生物质制氢技术是什么

生物质制氢技术是什么 生物质制氢技术:生物质制氢技术包括热化学法(如催化气化、热解、生物油重整)和生物法(如暗厌氧发酵、光合生物制氢、复合生物制氢),面临成本和纯度挑战。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生成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排泄物和代谢产物。生物质能则是一种能量形式,通过生物体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生物体中。由于其可再生特性且资源广泛,生物质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仅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可用于能源的资源量就可达2.8亿至3.5亿吨。尽管生物质使用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但其二氧化碳排放源自大气,因此不会增加额外的碳排放量。 生物质制氢是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有两大类技术:热化学法制氢和生物法制氢。 热化学法制氢 [...]

By |2024-11-07T12:32:55+08:002024年11月17日|

氢燃料电池如何为未来提供动力

氢燃料电池如何为未来提供动力 氢燃料电池技术有潜力重塑我们驾驶的汽车、我们送入太空的火箭、我们运输货物的方式以及我们为全球城市供电的方式。 最值得注意的是,氢燃料电池用于为汽车、公共汽车和火车提供动力,作为传统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清洁替代品,传统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燃烧燃料来产生所需的能量。 氢燃料电池汽车不仅是一种清洁的替代品,仅从排气管排放水,而且这些车辆还可以快速补充燃料,行驶里程与传统车辆相当。 随着为货车、卡车和叉车以及船舶提供动力的新兴应用的出现,这种用途正在不断发展。 [...]

By |2023-10-12T13:25:01+08:002023年10月13日|

什么是晶圆卡盘 ?

什么是晶圆卡盘 ? 晶圆卡盘通常用于在晶圆被探测(测试)时将其固定到位。大多数晶圆是通过在晶圆背面施加少量真空来固定的。大多数分析探测系统都配备有晶圆卡盘。 晶圆卡盘有多种形状、尺寸和材料可供选择。它们通常是圆形的,略大于晶圆尺寸。常见尺寸范围从直径 50 [...]

By |2023-10-12T13:39:27+08:002023年10月11日|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在血管支架制备中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在血管支架制备中的应用 与裸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有效降低了支架术后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然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作为异物,会引起血管壁长期炎症反应,这被认为是导致支架术后远期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诱因,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出现,给血管支架带来了新思路。从设计角度来说,要求生物可降解支架提供有效的径向支撑力以保证血管良性重塑完成前血管通畅。与此同时,支架在降解过程中要求对人体无毒,降解后也要求无残留。目前,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选择分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和合金材料。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聚乳酸和衍生物的共聚物备受关注,是目前可降解支架中最常见的材料。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在血管支架的制备中具有广泛运用。聚乳酸无生物毒性和免疫原性,易降解,易排除,是理想的生物材料。聚乳酸既是一种很优秀的支架药物涂层的载体,也可以被开发作为支架骨架结构。 目前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支架只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血管,稳定型心绞痛或已稳定的中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年轻患者。不适用于重度钙化和严重扭曲病变等复杂血管病情的患者。聚乳酸在血管支架中前景广阔,但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应付临床上复杂多变的血管病变。 超声涂覆支架药物涂层 [...]

By |2023-10-12T13:57:42+08:002023年10月9日|

密网支架安全吗 ?

密网支架安全吗 ? 从密网支架的应用看起来,PED在全球应用已经超过10万例,相关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有600余篇,其动脉瘤总体的1年完全闭塞率可以达到85.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1%。并发症主要包括:技术相关性并发症、出血性相关并发症、缺血性相关并发症、载瘤动脉分支或穿支闭塞 占位效应。这些并发症正在通过技术的改进提高、器械的优化、适应证的选择而逐渐降低。 共识推荐: [...]

By |2023-09-21T10:36:08+08:002023年9月27日|
Go to Top